山东舰访港时,甲板上那架银灰色歼-15T舰载机赚足了眼球。
可谁能想到,央视镜头扫过机库时,角落里6架蒙着绿色底漆的疑似歼-35,才是真正的王炸。
这些“半成品”战机尾钩铮亮,机翼折叠机构清晰可见,分明是即将上舰的海军型号。
半年前才首飞的歼-35,咋突然就批量下线了?
孙聪院士的 “手机哲学”,把战机变成 “硬件 + 软件” 的变形金刚歼-15总设计师孙聪院士在央视新闻2025年7月8日的专访中表示,
“要像造手机一样造飞机,相当于功能都软件化了,平台和功能都分开去设计,平台改变了,把功能一加上去,就是一个新的东西了。”这话乍一听像跨界玩笑,实则捅破了航空工业的天花板。
展开剩余85%要知道,传统战机研发就像盖房子,从打地基到精装修得15-20年,等服役时技术早过时了。
可孙院士的思路完全反着来,先搭好硬件平台,然后通过软件迭代不断升级功能,今天解锁反舰模式,明天加装电子战模块,甚至连发动机推力都能通过代码优化。
这个理念在歼-15T上已经小试牛刀,而且效果还不错。
歼-15T外观和老款差不多,但航电系统换了氮化镓雷达,飞控软件重新编写,相当于给“老爷机”装了最新的智能手机系统。
而且,沈飞在设计时就预留了模块化接口,未来想加激光武器或者高超音速导弹,直接“插”上新模块就行,不用伤筋动骨改结构。
不过沈飞工厂可不止一张底牌!
沈飞的 “超级工厂”,三条生产线同时开动,把 F-35 甩出八条街沈阳郊外那座28万平方米的新厂房,四条脉动生产线像贪吃蛇一样蜿蜒排布。
每架战机按固定节拍在工位间移动,工人不用再追着飞机跑。
这样类似自汽车工业的生产模式,让歼-35的总装周期缩短了70%,效率也比传统作坊式生产高3-5倍。
更让人惊喜的还有模块化生产,发动机舱在隔壁车间用钛合金3D打印,雷达舱装着华为提供的氮化镓雷达,机翼和前机身在不同厂房同步制造。
最后像搭积木一样拼到一起,连尾钩和折叠机翼这些舰载机特有的部件,都能通过调整生产线参数快速切换生产。
按照这个节奏,沈飞2027年就能实现年产60架歼-35。未来目标可直指百架级规模,或许能直接叫板洛马的F-35产能。
软件定义战争,从 “十年磨一剑” 到 “每周更新包”在沈飞的试飞中心,工程师们正在给歼-35安装最新的软件包。
和传统战机不同,这架五代机的核心战斗力不是靠发动机或者导弹堆出来的,而是藏在代码里。
通过AI算法优化气动布局,能让隐身性能提升15%,再用机器学习预测部件寿命,维护周期延长了一倍。
这样一来,飞行员就可以像更新手机APP一样,随时下载新的作战程序。
昨天还在练空战,今天就能可能解锁反卫星模式,对手很难摸清底牌。
让人意外的是,歼-35的软件升级周期已经压缩到7天,要知道,以前改个雷达参数得回厂大修,现在理论上通过卫星就能直接推送补丁。
美国兰德公司《2025 全球军事平衡报告》指出:
中国将商业领域的敏捷开发、快速迭代模式引入装备研制,使五代机歼-35的软件升级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7 天。
去年演习中,歼-35临时加装了电子干扰模块,把“敌方”预警机的雷达变成了雪花屏,为歼-20开辟了突袭通道。
“软件定义战争”的思路,彻底颠覆了传统战机的研发逻辑。
四代机+五代机,沈飞在下一盘大棋当外界还在争论歼-16会不会减产时,沈飞的三条生产线正火力全开。
歼-15T忙着给福建舰做适配,歼-16D电子战机挂载着新型吊舱准备试飞,歼-35 的脉动生产线每隔三天就有新战机下线。
这样多型号同步量产的盛况,在全球航空工业史上都少见。
根据央视军事2025年7月10日的报道,歼-16D与歼-20形成电子压制+隐身突击协同模式。
歼-16D 用电子干扰让敌方雷达“失明”,歼-35趁机隐身突防,歼-20负责收割高价值目标,形成了“电子压制+隐身突击+精准打击”的完美闭环。
去年台海演习中,这种组合直接让“敌方”防空系统瘫痪了47分钟,相当于在战场上开了个“天窗”。
现在突然明白孙聪院士那句“5年一代战机”的深意。
其他国家还在为发动机和隐身涂料头疼,中国航空工业已经跳出硬件竞争的窠臼,在软件、生产模式和战术体系上实现了弯道超车。
未来的天空,或许真的要变天了!
发布于:河南省炒股10倍杠杆,配资实盘正规平台,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