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2025年7月央行金融数据,居民存款单月减少1.11万亿元(同比多减7800亿元),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激增2.14万亿元(同比多增1.39万亿元)。这一现象被称为“存款搬家”,其背后的动因、资金流向及未来影响可综合如下分析:
一、存款搬家的核心驱动因素
银行利率持续下行
国有大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已跌破1%(0.95%),三年期仅1.25%
1
7
。低利率使存款实际收益跑输通胀,居民财富面临缩水压力,10万元存银行年利息不足千元。
资本市场赚钱效应凸显
7月A股三大指数全线上涨(沪指+3.74%,创业板指+8.14%),两市成交额创年内新高,超4600只个股上涨。股市的“慢牛”行情与存款收益形成巨大反差,推动资金转向金融资产。
政策环境优化
监管层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、优化交易制度,叠加平准基金入市(如汇金、诚通等投入超3000亿元),增强市场信心。
二、资金去向:股市成主要承载,消费恢复乏力
1.资金主渠道:股市、基金与理财
股市直通:非银存款激增主要来自证券账户保证金。7月A股新增开户196.36万户,环比增长19.27%,约5000~8000亿元直接流入A股。
公募基金:债券基金单月吸金5078亿元,股基和混合基各增千亿规模,总规模达34.39万亿元。
银行理财:规模突破31万亿元,年化收益2.12%显著高于定存。
下表总结了存款搬家现象中资金的三大主要流向及其特点:
资金去向规模/表现特点与吸引力股市直通
约5000~8000亿元直接流入A股
7月A股新增开户196.36万户(环比+19.27%);三大指数全线上涨(创业板指+8.14%);高收益预期吸引资金快速入场
公募基金总规模34.39万亿元;债券基金单月吸金5078亿元
低风险产品主导(债基、货基);收益稳定(2.5%左右);流动性较好,可每日赎回
银行理财规模突破31万亿元;年化收益2.12%
收益显著高于定存(0.95%);R1/R2低风险产品为主;但净值波动风险上升
2.消费复苏仍疲软
尽管部分资金流向旅游、餐饮(上半年旅游人次同比增18.5%),但7月社零增速环比回落1.1个百分点,前7个月住户短期贷款减少3830亿元,显示消费引擎尚未被有效激活。居民收入预期疲软(央行调查显示收入信心降至2022年水平)制约了消费潜力释放。
三、对股市与消费的预示:分化加剧
股市短期获支撑,但长期依赖基本面
积极信号:
增量资金持续涌入:2025年将有105万亿元定存到期,预计每年流入理财、基金的资金达2~3万亿元。
M1-M2剪刀差收窄至-3.2%,资金活化程度提升,历史数据显示此现象常领先牛市。
风险与隐忧:
局部泡沫:中证2000指数市盈率飙升至145倍,微盘股遭炒作,融资余额重回2万亿上方。
基本面脱节:7月制造业PMI降至49.3,非制造业PMI跌至50.1,企业盈利未全面改善
9
。若经济复苏不及预期,资金推动的行情可能快速回调(参考2024年微盘股暴跌40%)。
❌消费活力恢复仍受限
存款搬家并未显著转化为消费动力:
预防性储蓄心态未根本扭转,居民更倾向投资而非消费。
房地产调整压制财富效应,前7个月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减少8520亿元,资金更多用于提前还贷而非消费。
四、趋势展望:慢牛需实体支撑,警惕波动
股市或延续结构性行情
高股息资产(如银行股、红利ETF)因符合居民“求稳”需求,或优先受益。但全面牛市需等待企业盈利改善和居民收入信心回升。
消费复苏道阻且长
除非就业与收入预期显著改善,否则存款搬家对消费的拉动有限。政策需侧重稳就业、提收入,而非单纯刺激金融市场。
中老年投资者需防风险
理财净值波动加剧(15.54%产品近期亏损),债市调整可能传导至低风险产品
10
。建议分散配置,避免盲目追高微盘股。
结论:资金与基本面的赛跑
股市短期受益:增量资金支撑市场活跃度,但需警惕局部泡沫和基本面脱节风险;
消费难快速反弹:资金未大规模流向实体消费,复苏依赖收入改善而非金融市场收益;
长期健康关键:引导资金从“被动搬家”转向“主动配置”,形成“赚钱效应→经济复苏→消费提振”的正循环。
对投资者而言,在参与权益市场时,应侧重高股息、低波动的稳健资产,避免追逐估值过高的题材股;对普通居民,需明确理财非存款,分散配置守好“养老钱”。
(以上为DeepSeek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做的综合性分析,仅供参考)
炒股10倍杠杆,配资实盘正规平台,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