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《战国策》的记载,荆轲刺杀秦王时,秦王嬴政在察觉到刺客来袭时大吃一惊,惊慌中想要拔剑反击。然而,正当他拔剑之际,却因佩剑过长而无法顺利拔出。当时,秦王试图拔剑时,剑鞘与剑身贴得很紧,显得异常坚固,导致剑插得太紧,无法轻易抽出。此时,荆轲猛追上来,药官夏无且紧急将药囊扔向荆轲,左右侍卫大声喊道“王负剑”。这一提醒让秦王迅速将剑推到背后,才得以成功拔剑,并最终成功反击,切断了荆轲的左股,化解了刺杀危机。
关于秦王佩剑的长度,历史上曾没有明确的答案。直到最近,秦始皇兵马俑的三次发掘,其中的一项重要发现终于破解了这一谜团。在兵马俑的发掘中,考古人员发现了与秦王佩剑相关的实物证据,解开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悬疑。
在1974年,兵马俑的首次发掘中,考古学家出土了大量锋利且坚韧的青铜宝剑,这些宝剑的剑身呈柳叶形状,既细又长,长度大约在81到94.8厘米之间。这些青铜宝剑的长度无疑让人联想到荆轲刺秦王的情节,因为秦朝的宝剑长度普遍较长,因此专家推测,秦王所佩戴的剑可能会更长,超过95厘米。
展开剩余75%从武器的实际使用角度来看,这么长的剑显然不利于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拔出。在荆轲追杀时,秦王面对危机,如果将剑从腰间拔出,确实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应对。不过,如果将宝剑放置在背后,形成“负剑”的状态,那么拔剑的速度和效率就大大提高。因此,专家推测,秦王可能采用了将剑背负在身后,以便在紧急时拔出。
然而,也有学者指出,这些出土的宝剑未必是佩剑的实际物品,而有可能是象征权力和身份的装饰性物品。毕竟,在战场上,指挥官和将军通常不需要佩戴如此笨重的长剑来进行指挥和战斗。因此,这些青铜宝剑或许并非秦王佩剑的直接证据,仍然无法解答荆轲刺秦王时发生的拔剑难题。
在最新的兵马俑三号坑的发掘中,考古人员获得了更为关键的发现。这次发掘中,研究人员找到了五把完整的宝剑,它们的长度介于88到91厘米之间。考古队负责人申茂盛介绍,发现的这把剑仍然挂在兵马俑身上,剑的位置完全没有改变,并且所有配件也都保存完好。由此可见,这些宝剑并非单纯的装饰品,而确实是实用的佩剑。
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秦王佩剑的长度,并且揭开了荆轲刺秦王时秦王“负剑”拔剑的谜团。秦王嬴政佩剑的长度符合考古发现的剑长,他确实佩戴着一把较长的剑,并且在刺杀发生时成功将其从背后抽出,避免了致命一击。
更重要的是,这次考古发现还揭示了秦国强大军力背后的重要原因。考古学家发现,秦国普通士兵的佩剑长度普遍达到了88到91厘米,而这远远超过了其他六国将军佩剑的长度。通常,六国士兵佩剑的长度在50到65厘米之间,个别的可达到70厘米,最长也不过76厘米。这意味着,秦国的普通士兵佩戴的宝剑,比六国的将军佩剑还要长,战斗力显然更为强大。
根据申茂盛的解释,这些长剑并非仅仅是将军的专属装备,而是秦国所有士兵的标准配置。换句话说,每个秦国士兵都装备了比六国士兵更长、更强的宝剑,这直接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。
通过这次考古发现,学者们得出几个重要结论。首先,秦国的青铜工艺明显领先于六国,这使得秦国能够制造出更长、更锋利的兵器,从而具备了战斗上的优势。其次,秦国不仅拥有更先进的兵器技术,而且每个士兵都装备了充足的兵器,这大大提高了士兵的作战能力。相比之下,六国士兵在武器上明显落后,导致战斗力大大减弱。最后,秦国士兵普遍身材高大,能够轻松拔出这些长剑,这也证明了秦国军队的士兵体格远胜于六国,正是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,才让秦国能够横扫六国,统一天下。
这一发现不仅解答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悬疑,也为我们揭示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军事优势。从装备到士兵的身材,再到青铜工艺的领先,秦国能够成就统一大业,显然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10倍杠杆,配资实盘正规平台,最安全的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